今天是
作品背后的故事:灾难无法忘却 生活还得继续 首页 > 环球影像 >
作者:王瑶 责编:苏秦2002 年到2003 年期间,我在芝加哥做访问学者,其间走过许多地方,拍摄我所见到的美国。就在我来到美国的前一年,
2016-11-04 19:56:06   来源:   


作者:王瑶 责编:苏秦

2002 年到2003 年期间,我在芝加哥做访问学者,其间走过许多地方,拍摄我所见到的美国。就在我来到美国的前一年,发生了震惊世界的“9•11”事件。

  灾难无法忘却,生活还得继续。
 
  然而,这个生活,已与过去不同。在看似恢复平静的表象下,深层的裂变和心灵的迷失仍在延续,那些昔日的优越和荣耀正在悄然离去,在一种忧虑、惶恐和莫名的期待中,人们企图寻求新的生活状态,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和价值坐标。
 
  贾维尔•瓦翁哈说,摄影的最基本特质是永远接近现实。我用镜头客观地记录下我在美国所目击的一切,努力使它能忠实地反映现象和现象下的本质。
 
  正如郎静山所言:“摄影可以是很容易的事,也可说很难的事。”能拍出精彩,并非易事。布拉塞曾这样评价柯特兹:“柯特兹具备一位大摄影家的两项素质,对世界、人类和生活的旺盛兴趣,以及对形式的敏锐感觉。”激情与独到的形式,成就了大师,启示着后人。
对于一个专业的摄影人来说,激情通常是具备的,然而,如何巧妙地去驾驭形式,表达内在?


  后“9•11”的美国社会,看起来与之前没有太大的区别,然而,这只是表象。“9•11”所带来的冲击,更多的不是社会的创伤,而是人的精神和心理的冲击。
 
  而这种内心的变化,影像难以表达,尤其是当你面对普通人的日常生活时。好在街头就象剧场,一切都在这个舞台上演,街头总是尽显人生百态和时代的变迁。
 
  影像是客观、同时也是主观的。关键在于如何有机地融合,合理呈现内在的真实与本质。莎拉•梦说过:“我一直觉得摄影是可以安排,可以用画面来诉说一个故事的。”我就是想通过画面、一系列的画面,来诉说“9•11”之后的美国故事。当然,这种安排,是一个顶层设计或者叫总体设想,但不是人为的设置和主观的编造。并且,在具体的实施中,之前的设计或设想常常会被客观现实所否定。这正是因为传统的纪实摄影不是电影,它不能导演,不能排练,这种不可预知和突发性,在拍摄后“9•11”的过程中,我常能体会到。我想,这大概就是摄影的一个魅力。

我的《家园• 美国》的影集中,有几张黑人和白人在不同场合下祈祷和呐喊的正面肖像。
 
  在可能的情况下,关注拍摄对象的人性,捕捉人性之美,这已经成为多年来我的一种摄影态度。
 
  这些都是人们对内心焦虑的一种宣泄,一种对命运惶恐的祈福,反映了当时美国社会普遍的心理状态。这些影像,在强烈的视觉感受下面,体现了深刻的、能被感知的内涵。以影像讲故事,这类影像是不可或缺的,它是戏眼,是高潮,是飓风;缺少它,故事就会陷于平淡,不精彩,缺乏张力。
然而,以影像讲故事,更多的应是那些平淡中的深沉,表象下的内在,呈现它们,不只是机会的等待,更需要理性观察和判断。

 
  美国人确实是比较外向,但那只是一个界面,其实,一些深层的意识,在他们那里并不外露,也是比较内敛的。我的影集中,游弋着某种空茫、失落、惶然、迷惘的情绪,是对一些特定状态和细节的捕捉。这种生命意识的流露,往往是稍纵即逝,不再重现的,你必须调动瞬间触觉,敏锐地抓住它。

  在一个地铁车厢里,一个旅客孤独地坐在长椅边侧托腮沉思,他的右手紧紧抓住拉杆箱,右腿横搭在左腿上。

  这不是单纯的“人在旅途”状态,他内心的焦虑、孤独、迷茫发散在空寂的四周,就连身后的灯光也是那么的苍白。这就是一个特定性的瞬间,是普遍状态的一个呈现点、爆发点,同时,从表象来看它又显得是那么寻常、平淡。
 
  影集中还有这样的照片,一对黑人情侣在纽约街头相拥而立,背后是巨幅广告——那是一个模特的开怀大笑和一行广告语:每天好好爱自己。一侧是匆匆的行人。相依情侣中的男人,直视前方,他的眼神呆滞而茫然,女伴则搂着情侣的脖子,头歪向一侧,无奈而忧郁。


这幅影像,呈现出尖锐的形式与内在的冲突、环境和主体的不协调。我想,看到这幅影像的人大概都会发问:“这是为什么?”这个特定瞬间,即是对彼时整个社会的生存状态和人们内在心理的直观呈现。
 
  孙慨在《摄影九章》中论及,9 月11 日,亦即“9•11”。这三个数字注定已经排列在了人类21 世纪史的前列,让后人体会到这些简单而抽象的符号里充满的血腥与硝烟,以及历史从此发生的转折。是的,这种转折是全方位的。而最艰难的历程,是心路。
 
  面对这些平常而又复杂的表象,以什么形式来呈现确实是件难事,更多的时候,不是用手,而是用脑用心去按动快门。正如郑景康所说:“一般地说采用摄影机记录下来的照片是客观事实的报道。但是摄影机与镜子不同,镜子是见什么就反映什么,这是纯粹的客观。照片是用人工通过摄影机而成,也就是说通过人的思想而成的。”
在这篇《家园• 美国》的编辑过程中,也力图展现一种思想的逻辑,反映这种转折和裂变。影集的首页,是一个持枪携狗的影子,映在布满孔眼的铁板上,板上面挂着两个牛仔帽。这张照片之后,是美国国旗和老兵敬礼,第三张是方尖碑前的女巫施法。
之后是两个变形的特警和马头下的人群。第五张是一个黑人妇女举臂呐喊的特写,一个女孩把头深埋在她的怀中。这几张照片贯穿在一起,定格了“9•11”后的社会画面,传导着强烈的骚动、紧张、焦虑、惶恐、无助,还有对未来的惶然。

  我在拍下这类照片的同时,也拍下另一类照片,在那些照片中,呈现的是另一个界面。美国民众内心的坚韧、对梦想的坚守,以及对新生活状态的寻求,在那些照片中得到诠释。

  有这样一张照片,三个警察荷枪戒备,而前面的顾客却是那么惬意地挑选着商品,背景是一张两个女孩笑逐颜开的大照片。在教堂里,大人们肃然听道,两个躺着的孩子,把耳朵贴在地上,似乎也在聆听上帝的声音


在乡村俱乐部,两队情侣相互对视,含情脉脉;酒吧间里一个女人搂着戴牛仔帽的男子,陶醉在爱的怀抱中。爱德华• 基廷在“9•11”一周后进入世贸废墟现场,在一个商店,拍下了一张灰烬中的茶具的照片。这是他获得普利策奖的其中一张照片。他说,他拍那张灰烬中的茶具,就是想告诉人们:尽管发生了这场恐怖事件,生活仍然是有魅力的。是的,尽管灾难已发生,但情感的花朵仍会在人们心中萌发,传统的力量仍在后“9•11”美国社会发酵……
《家园• 美国》中有这样一张照片:人行道上,一个黑人大叔、白人姑娘和一只小狗,都头戴着国旗帽,宛如舞台演员,甩手跨步向前,那是一种自信、一种从容、一种希望。
 
  灾难无法忘却,可生活还得继续。

关于影人网 | 联系我们 | 意见反馈 | 用户协议 | 隐私政策
©2013 江苏省企业家摄影协会版权所有    本站内容未经授权不得任何形式下载或效仿    技术:易建联网